咨询电话:0531-82595718    投诉电话:0531-82595716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院务公开
在线预约

预约挂号

Appointment registration

第十届高等教育 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发布日期 2025-03-27字号调整
预约挂号

附件2

 

 

第十届高等教育

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称:“人尽为才、皆可成器”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姓名:师彬、于功昌、曹盛楠、颜纯淳、时良、王佳颖、孙国栋、谢良玉

 

成果完成单位名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分 类14

成果所属科类代码:10

:102        

           

 

 

推荐单位名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2025年3月26日


 

 

 

 

 

 

 

山东省教育厅

2025年


 

承诺书

 

本人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郑重承诺:

1.对填写的各项内容负责,成果申报材料真实、可靠,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未弄虚作假、未剽窃他人成果。

2.成果奖评审工作期间,不拉关系、不打招呼、不送礼品礼金,不以任何形式干扰成果奖评审工作。同时,对本成果的其他完成人提醒到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的情况,接受取消参评资格的处理。

3.成果获奖后,不以盈利为目的开展宣传、培训、推广等相关活动。

 

成果第一完成人(签字):                

 

   

 

 


填写说明

1.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2.成果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领域进行分类。分类和代码为:“大思政”教育-0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02、基础学科人才培养-03,急需紧缺领域人才培养-04,新工科-05,新医科-06,新农科-07,新文科-08,创新创业教育-09,教育教学数字化-10,教师教育-11,教学质量评价改革-12,教学综合改革-13,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医教协同-14,其他-15。

3. 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管理学—12,艺术学—13,交叉学科—14,其他—15

     4.成果类别代码组成形式为:abc,其中:

    ab:成果分类代码

    c:成果属本科教育填1,研究生教育填2,其他填0。

     5.推荐序号由5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推荐单位代码,由系统根据推荐单位自动生成,后三位为推荐单位推荐成果的顺序编号。

     6.申报单位需提供一个成果网址,将认为必要的视频及其他补充支撑材料放在此网址下,并保证网络畅通。

7.成果曾获奖励情况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

8.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完成时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的日期;实践检验期应从正式实施(包括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

9.本申报书统一用A4纸双面打印,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4号字。需签字、盖章处打印复印无效。

10.指定附件备齐后合装成册,但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起;首页应为附件目录,不要加其他封面。支撑材料封面信息应与申请书封面一致,并增加“支撑材料”字样。申请书和应用成效证明材料中列出的关键数据,应在支撑材料中提供详细列表,并附能证明列表信息的代表性支撑材料。应列出材料目录。A4幅面,竖装格式,不超过200页码;若需印刷时请双面印制,并单独装订1册。

11. 所有推荐材料一律不退,请自行留底。


一、成果简介(可加页)

 

奖项名称

2023

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省级

山东省教育厅

2023

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中西医结合骨科学》

省级

山东省教育厅

2025

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

省级

山东省教育厅

2025

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针灸推拿学现代研究进展》

省级

山东省教育厅

2021

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基于生物力学分析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应机制研究》

三等奖

山东省教育厅

2021

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尘肺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抗尘肺纤维化药物筛选研究》

三等奖

山东省教育厅

2024

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许文昌,指导教师师彬)

省级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4

江苏省研究生“医防融合,卫护健康”科研创新实践大赛《膝盖弹响,你的髌骨“出轨”了》

三等奖

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江苏省医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2022

山东优秀学位论文《二甲双胍抗矽肺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研究》

省级

山东省教育厅

2023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优秀教师

校级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24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优秀临床教师

校级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23

山东省本科高校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医教研一体化协同育人体

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校级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24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奖学金(郑金浩,指导教师于功昌)

校级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24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流体剪切力对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校级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21

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王青波,指导教师孙国栋)

国家级

教育部

2021

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庞心如,指导教师于功昌)

国家级

教育部

2024

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张文霞,指导教师王从安)

国家级

教育部

2024

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尹萌,指导教师于功昌)

国家级

教育部

成果

起止时间

起始: 2002年09月           实践检验期:5年

 完成: 202312

成果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自科教融合以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积极顺应国家战略部署,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结合专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十四五推拿学是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专业拥有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师资队伍,是我校中医领域的核心力量。

在新医科建设纵深推进与中医药传承创新迭代发展的时代命题下,我校立足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对教学育人体系开全面检视。聚焦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科研,轻临床”“重理论,轻实践”“重脑力,轻体力”“重被动,轻主动”“重研发,轻转化”等主要问题,以系统论视角重构育人生态,秉持“人尽为才,皆可成器”理念,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文化根脉链”“人才评价链”“临床实践链”三链融合育人集群;打造“思悟大讲堂”“翻转课堂”“临床带教赋能”三维互动教学场域;搭建产学研教立体平台,建立“原始转化层”“深度开发层”“生态构建层”三阶转化实践机制;锤炼学生“团队协作力、终身学习力、身体素质力”三力联动成长路径

该体系通过“三链融合”打破学科藩篱,借助“三维互动”重构教育生态,依托“三阶转化”释放创新势能,凭借“三力联动”实现协作赋能、研学续航、体魄筑基。培育出具有自信自强、整合思维、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打造“文化筑基-实践锻造-创新孵化-自我成才”的培养闭环,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医学教育变革范式,为新时代中西医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本成果在我校2015级至2025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实践应用,受益学生60余人;被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借鉴。本成果支持我校推拿学专业被认定为“十四五”国家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和《针灸推拿学现代研究进展》入选山东省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获批山东省卫生健康领军创新团队、山东省教育厅青创团队、校(院)临床-基础联合创新团队。联合获批了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济南市市校融合发展项目等多个产学研项目。2024年我校开始建设中西医结合博士点,推动中西医结合高水平建设。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临床-科研二元割裂:科研创新与临床胜任力培养的协同机制缺失,导致培养出“实验室高手,门诊室新手”,面对复杂病例时难以实现中西医协同干预。

2)理论-实践断层效应:中西医理论整合停留在理论上的“物理叠加”,未形成实践中的“化学反应”。产学研结合不够密切,科研能力突出、临床经验丰富、拥有产业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3)脑力-体力发展失衡:体能的缺失会导致缺乏胜任高强度工作的胜任力和抗压能力,解决困难的意志力不够坚定。

4)被动-主动培养悖论: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创新的张力失衡,课题设计导师主导率过高,学生陷入“技术操作员”,中医思维培养依赖跟师抄方,缺乏基于现代医学证据的批判性重构。

5)研发-转化链条断裂:创新价值实现梗阻,中西医结合创新未形成“实验室-临床-市场”闭环。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

1)知识体系革新,构建“三链融合”育才集群

构建文化根脉链。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中医药文化为内核实施“课程思政铸魂工程”,开设《中医典籍中的家国情怀》模块,通过“文化解码-价值内化-行为养成”的渐进式培养,厚植医者情怀,锻造专业定力。构建人才评价链。进行评价体系革新,注重学生传统科研能力的同时,新增中西医技术实操考核、临床实战贯通、核心技术认证、“双师制”等模块,打造“临床、科研双能人才”;构建临床实践链。打造“院校-附属医院-医联体”整合式实践体系。研究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必修课程之后即安排进入附属医院临床实践,在考取执业医师证后安排进入附属医院医联体开展临床工作,临床教学从“见习性”向“参与性”转变。

2)教学模式革新,打造“三维互动”教学场域

开设临床、科研“思悟大讲堂”,定期邀请国内外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临床一线的资深医生,为学生带来前沿的学术讲座和实践经验分享,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开设“翻转课堂”,建立跨校学生学术共同体,学生自我推荐开展院内讲座,邀请其他院校优秀学生共同交流,促进不同院校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经验分享,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临床带教赋能”工程,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带教助理,完成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指导、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教任务,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

3)资源转化革新,搭建“三阶转化”实践机制

通过我校科创中心、成果转化部等平台,建立中西医结合专业"三阶转化"机制。在原始转化层,打造“医教研互嵌”路径,建立“临床问题→科研课题→教学案例”转化链条,鼓励学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实际问题,将其转化为科研课题。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深度开发层,学校、附属医院和企业联合成立联合实验室,帮助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专利申请和商业转化,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创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在生态构建层,开展“建立创业孵化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孵化支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使学生学生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立项、研发、转化完整过程中。

4)成长模式革新,打造“三力联动”成长路径

通过“三力联动”,打造学生“身心共育”的新范式。从“协作维度”入手,通过“真实医疗场景多学科协作”“跨校科研项目研究”“小组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模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力”;从“研学维度”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开展周工作及学习总结交流,锤炼学生的分析、汇总、解决问题能力,打造“终身学习力”;从“体能维度”入手,每周定期集体练习八段锦、太极拳,每天开展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练习,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力”,塑造学生“强健的体格、智慧的大脑、坚强的意志、精湛的技艺”。

3. 成果的创新点(不超过800字)

1)体系培养范式创新。以中医药文化为根基,将文化根脉链(课程思政铸魂)、人才评价链(临床科研双能导向)与临床实践链(院校-医院-医联体贯通)深度融合,形成闭环式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医学教育中“文化-理论-实践”割裂的壁垒,通过文化解码内化医者精神,通过“双师制”与“执业医师-医联体”阶梯式实践路径,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既有专业定力又具备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研究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提升至98%,10年来,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全部实现毕业即就业,且实现了从课堂到临床无缝衔接。

2) 教学生态跨界创新。“学术资源整合—思悟大讲堂—翻转课堂共生体系”为轴心,打破院校壁垒,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跨校协同创新生态。与国内外顶尖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盟,共享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文献库、病例数据库、技术专利库,搭建“云端学术资源池”,实现跨区域、跨学科的知识互通。邀请三甲医院名医、药企研发专家、政策研究者组成“跨界导师团”,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案例开发及科研指导,形成“学界+业界+政界”的多元师资网络。利用AI辅助诊疗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室、远程医疗协作平台等技术工具,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与科研环境,推动传统医学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3)育人机制集成创新。依托“原始转化层(医教研互嵌)→深度开发层(校企联合实验室)→生态构建层(创业孵化)”三级资源转化链条,推动科研成果从课堂到市场的全流程落地。构建“临床问题→科研课题→教学案例→商业转化”的闭环链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协同。以 团队协作力(多学科协作)、终身学习力(个性化学习计划)、身体素质力(传统功法训练)为核心,打造“身心共育”的医学人才成长范式。突破传统医学教育重专业轻素质的局限,将中医养生文化(如八段锦、太极拳)融入体能训练,通过“跨校科研协作”与“小组案例分析”强化团队实战能力,塑造兼具 智慧头脑、强健体魄、坚韧意志的新时代医者。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1000字)

1)激发师资队伍活力,教学成绩斐然

完善“引育留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优化师资结构,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坚持把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培训,开展教学研究,做到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倡导价值的体现者、培养能力的展示者、传授知识的拥有者。近五年获批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 3 门,1 人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2 人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优秀教师,1 人获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2)彰显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培养水平

将医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在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创新思维火花不断迸发,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涨。近五年来,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4 项、校长奖学金 1 项,山东省优秀毕业生 1 人,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2 项,校级优秀论文 1 项,参加各项研究生大赛获得奖励 2 项,明显提高发表论文水平。在校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公益义诊活动情,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100%

3)医教研交叉融合,创新成果显著

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结构,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推动多学科融合、校院融合、校企融合,进一步完善以中西医结合类专业为主,医文结合、医理渗透的专业体系。不断强化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通过依托国家高水平学科、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等项目为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成效。积极推进兼备“医术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以专业理论能力、创新创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人文素养能力、身体素质能力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学习好、身体好、思想好”的人才培养特色。

4)成果在各级培养单位得到充分肯定

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作为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其教育管理取得的成效得到学校认可,近年来,医教研协同育人机制,在本校研究生管理及直属附院以及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2024级研究生中得到系统应用,获得了良好效果。各单位在研究生大赛、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多种研究生培养成果中得到很大提升。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济南格茵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山东亚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济南光机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科研机构、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联合获批了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济南市市校融合发展项目等多个产学研项目。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一完成人

   

师彬

   

出生年月

1969 10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专业技术

   

主任医师

党委副书记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中医骨伤科学

工作单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联系电话

0531-82919760

移动电话

13173056999

电子信箱

 bshi@sdfmu.edu.cn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877号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1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颈椎病中医系统化诊疗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第一位。

201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阶梯疗法”治疗骨性关节炎新模式构建及诊疗关键技术应用,第一位。

201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分子作用机制,第一位。

201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脊柱及脊柱相关病的临床研究,第一位。

200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复方活血膏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第一位。

2023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补肾通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药干预方法及规范化诊疗方案研究,第五位。

2018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颈椎病中医系统化分级治疗体系构建及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第一位。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

 

 

 

长期从事中医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主持开展中西医学科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不断提升中西医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负责总体规划设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推进中医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制定中西医课程体系重构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实施路径、质量标准和进度计划,推动建设与改革。   

2.开展中西医结合教学实践。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增设系列课程、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完善学科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开设《中西医比较医学》《中西医结合导论》等桥梁课程开发"中西医结合解剖学""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等整合课程设立经典研读课程:《黄帝内经》与现代医学》《伤寒论现代解读》,建设"病证结合"课程群(如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开发《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训练》PBL课程。

3.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耕耘于学术发展前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正脊调节椎间盘微环境的作用机制研究”,山东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骨关节炎诊疗一体化平台”,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三维正脊数字化关键技术与人机协同智能装备研发”,以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推拿科为抓手,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3.组织成果推广与应用。积极开展成果总结,并通过院校交流、学术讲座、大会报告等形式进行推广应用。牵头建立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整脊分会推进中医药特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传播。        

 

 

  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不超过15人)

( 2 )完成人

  

于功昌

出生年月

1981 08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专业技术

   

研究员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工作单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联系电话

0531-82595871

移动电话

15820098477

电子信箱

41164295@qq.com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877号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18年获批山东省优秀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

2023年山东省医学科技奖

2022年山东省预防医学学会,科学技术奖

2022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3年山东省高层次人才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

 

 

 

    协助负责人完成中医文化课程体系重构设计与实施方案制定工作,主要负责中西医课建设与推广应用、成果总结凝练工作。

1.抓好中西医课程教育模块课程建设。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优质课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项目编号SDYYK2024127)。指导学生获批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成果奖。

2.抓好中西医课程推广应用。牵头制定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

3.努力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丰富教学资源,强化课程建设,发挥研究生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课程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

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不超过15人)

( 3 )完成人

  

董萌

出生年月

1984 12 

最后学历

本科

专业技术

   

助理研究员

党办主任

第一党支部书记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中医药人才培养

工作单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联系电话

0531-82595718

移动电话

15820098477

电子信箱

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877号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24年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社会服务先进工作者

2025年  山东省计量工作先进个人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

 

 

 

主要承担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与推广应用工作。

1.推进中西医文化的学术交流工作。主要负责山东生疼痛医学会第一届肌骨超声可视化研究、山东中医药学会第一届颈肩腰腿痛防治工作委员会暨第一次学会会议,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中医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等学术会议。

2.组织研究生参与义诊活动,增强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组织研究生在千佛山景区开展“情暖重阳节,金秋送健康”义诊活动,前往杨柳春风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特色诊疗服务。

3.中医特色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滨州市中医医院,嘉祥县人民医院,淄博市博山区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进行洽谈交流,建立疼痛防治医联体,促进医院之间高质量发展。

 

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不超过15人)

( 4 )完成人

  

曹盛楠

出生年月

1992 05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专业技术

   

主治医师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中医学教学与科研

工作单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联系电话

0531-82595871

移动电话

13165123186

电子信箱

csnwork2021@163.com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877号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19年获得“济南市青年技术创新能手”荣誉称号2020年获得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2019 年获得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奖1项

2019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2018年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

 

 

 

主要承担中医学和中西医临床研究方法课程建设、教改实施与推广应用工作。

1.中医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组织中医学教学研究与实践,改革模式,授课中立足中医文化,注重中医文化相关课程的深入讲解。注重课程理论的深入研究,参与成果总结与凝练。

2.推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的申报工作,利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西医优势和中医特色,联络多家附属医院的骨干教师组建强大的教师队伍,不断完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承担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的研究生课程,不断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和科研素质。

3.开展科研著作的编纂工作。编写科普著作2部,《颈肩腰腿痛医院的预防和治疗》,《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为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提供重要素材。                  

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不超过15人)

( 5 )完成人

  

颜纯淳

出生年月

1986 06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专业技术

   

主治医师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中医药典籍的挖掘和科普工作

工作单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联系电话

0531-82595718

移动电话

15665830991

电子信箱

2889832633@qq.com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877号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

 

 

 

1.参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研究。指导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开展毕业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论文修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学指导老师。

2.开展医疗科普工作、探索创新途径。承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中医学教学工作,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学科推拿科和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的主要成员,多次前往集群建设单位进行巡查巡诊工作。

3.作为学会秘书,负责山东中医药学会颈肩腰腿痛防治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在多专业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背景下,鼓励学者们做得更深,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提升专业知识、技术和服务团队的建设。

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不超过15人)

( 6 )完成人

  

王佳颖

出生年月

1984 08 

最后学历

硕士研究生

专业技术

   

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中医药教学管理

工作单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联系电话

0531-82595871

移动电话

15614657415

电子信箱

labwangjiaying@126.com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877号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23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22年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9获得济南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

2018 获得 2017 年度济南市“青年岗位操作能手”荣誉称号

2017 获得“山东省优秀发明人”荣誉称号

2015 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2015 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4获得济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2014 济南市专利奖二等奖1项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

 

 

 

从事中西医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管理工作。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进行全流程规范化管理

1.参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课程体系方案的设计,参与教改项目立项实施过程中的研讨等各项工作。

2.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参与相关教材编写和项目成果的总结提炼

3.参与《针灸推拿学现代化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获批山东省优质课程。

4.参加校内外的各项交流活动,推进项目的推广与应用。

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不超过15人)

( 7 )完成人

  

谢良玉

出生年月

1997  10

最后学历

硕士研究生

专业技术

   

康复治疗师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工作单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联系电话

0531-82595871

移动电话

15863783739

电子信箱

x15863783739@163.com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877号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23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22年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

 

 

 

    主要承担中西医课程建设、教改实施,以及成果总结与推广应用工作。

1.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在线课程建设,参与山东省优质课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一项,参与教学改革项目一项,参与开展中西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相关研究。

2. 践行团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实际发展与成长需求,再深入研究中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

     

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不超过15人)

( 7 )完成人

  

时良

出生年月

1989 07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专业技术

   

助理研究员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中西医治疗骨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工作单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联系电话

0531-82595871

移动电话

15564168807

电子信箱

shiliang@sdfmu.edu.cn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877号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24年获得“山东省青年科技托举人才”称号;

2023年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2021年指导学生在第七届校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三等奖;

2018年第十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医药生物技术技能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

 

 

 

主要承担中西医课程建设、教改实施,以及成果总结与推广应用工作。

1.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制定了中西医文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与改革等相关文件和规定,切实保障本项目的建设与实施。

2.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丰富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校际交流,加强成果推广应用。

3.强化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建设,发挥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了课程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

 

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不超过15人)

( 8 )完成人

  

孙国栋

出生年月

1972  11

最后学历

硕士研究生

专业技术

   

主任医师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中西医康复基础和临床研究

工作单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联系电话

 

移动电话

15564168807

电子信箱

317060920@qq.com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877号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20年获得“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019年获得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9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2018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2018年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

 

 

 

主要承担中西医课程建设、教改实施,以及成果总结与推广应用工作。

1.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制定了中西医文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与改革等相关文件和规定,切实保障本项目的建设与实施。  

2.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丰富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校际交流,加强成果推广应用。  

3.强化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建设,发挥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了课程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

 

名:

      

 

三、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第一完成

单位名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主管部门

山东省教育厅

于功昌

联系电话

15820098477

   

 

邮政编码

250062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877号

电子信箱

41164295@qq.com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重视中西医课程体系建设,制定中西医学科发展规划,提供政策、人员、经费保障,大力推进中西医教育教学工作。

1.强化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机构建设。组建中西药研究院,设置系列研究室(中心)、教研室,配齐图书资料室、建有省级中医药博物馆、百草园,为开展中西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条件保障。

2.推进项目研究与实践。组织项目团队围绕学校教学工作的痛点难点进行系统设计,开展中西医结合课程分类建设,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研究成果深入论证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研究实践。建设了一批名师、名课、名教材、名团队。

3.支持项目推广与应用。组织骨干研究人员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会议,支持研究团队进行成果交流;组织骨干人员参加中医文化教育科普活动,促进中医文化交流与传播,保障了本成果的广泛推广与实际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第( 2)完

成单位名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主管部门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于功昌

联系电话

15820098477

   

 

邮政编码

150062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877号

电子信箱

41164295@qq.com

 

 

 

 

 

 

 

医院积极推进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大学的帮助下,与北京广安门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建设中西医结合学位点。

医院组织院内导师共同商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发展理念,坚持教学和科研两条腿走路,培养具有科研思维和扎实临床技能的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

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搭建平台,完善与课程体系构建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形成了教育教学改革长效保障机制。

 

 

 

 

 

 

 

      

 

 


四、推荐单位意见

 

 

 

(本栏由推荐单位填写,根据成果创新性特点、水平和应用情况写明推荐理由和结论性意见)

 

 

 

 

 

 

 

 

 

 

 

 

 

 

 

 

 

 

 

 

 

 

 

 

 

推荐单位公章

 

       

 

 


五、评审意见

 

 

 

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签字:

       

 

 

 

签字:

      

 


第十届省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

申请书

附件

(请以此页为封面,将附件单独装订成册)

 

 

成果代码: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附件目录(另起一页):

1.教学成果总结报告(不超过5000字)

2.能够反映成果质量和水平的论文、奖励、报道等支撑或旁证材料明细表(具体材料应在第一完成单位网站上展示,并在明细表显要位置注明网址链接,无网址链接或无效网址链接均视为无效证明材料),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不超50页)

 

“人尽为才、皆可成器”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在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创新中医药学、融合现代医学技术的重要使命。我们基于“人尽为才、皆可成器”的教育理念,提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桎梏,充分挖掘每位学习者的潜能。

    一、成果背景

(一)成果完成单位基础条件。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教融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过去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中持续优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自科教融合改革以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积极顺应国家战略部署,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推动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践行中西医结合医学,推动中西医结合专业高质量发展。学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十四五”推拿学重点学科,为充分发挥本校的西医特色和中医优势,响应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学校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该专业集合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等附属医院优秀的教学、科研和临床专家,形成以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为主等师资队伍,为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成果规划整体理念。在新医科建设纵深推进与中医药传承创新迭代发展的时代命题下,我校立足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对教学育人体系开全面检视。聚焦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科研,轻临床”“重理论,轻实践”“重脑力,轻体力”“重被动,轻主动”“重研发,轻转化”等主要问题,以系统论视角重构育人生态,秉持“人尽为才,皆可成器”理念,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文化根脉链”“人才评价链”“临床实践链”三链融合育人集群;打造“思悟大讲堂”“翻转课堂”“临床带教赋能”三维互动教学场域;搭建产学研教立体平台,建立“原始转化层”“深度开发层”“生态构建层”三阶转化实践机制;锤炼学生“团队协作力、终身学习力、身体素质力”三力联动成长路径。

    二、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临床-科研二元割裂。科研创新与临床胜任力培养的协同机制缺失,导致培养出“实验室高手,门诊室新手”,面对复杂病例时难以实现中西医协同干预。

2.理论-实践断层效应。中西医理论整合停留在理论上的“物理叠加”,未形成实践中的“化学反应”。产学研结合不够密切,导致科研能力突出、临床经验丰富、拥有产业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3.脑力-体力发展失衡。体能的缺失会导致缺乏胜任高强度工作的胜任力和抗压能力,解决困难的意志力不够坚定。

4.被动-主动培养悖论。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创新的张力失衡,课题设计导师主导率过高,学生陷入“技术操作员”,中医思维培养依赖跟师抄方,缺乏基于现代医学证据的批判性重构。

5.研发-转化链条断裂。创新价值实现梗阻,中西医结合创新未形成“实验室-临床-市场”闭环。

(二)解决措施

1)知识体系革新,构建“三链融合”育才集群。构建文化根脉链。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中医药文化为内核实施“课程思政铸魂工程”,开设《中医典籍中的家国情怀》模块,通过“文化解码-价值内化-行为养成”的渐进式培养,厚植医者情怀,锻造专业定力。构建人才评价链。进行评价体系革新,注重学生传统科研能力的同时,新增中西医技术实操考核、临床实战贯通、核心技术认证、“双师制”等模块,打造“临床、科研双能人才”;构建临床实践链。打造“院校-附属医院-医联体”整合式实践体系。研究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必修课程之后即安排进入附属医院临床实践,在考取执业医师证后安排进入附属医院医联体开展临床工作,临床教学从“见习性”向“参与性”转变。

2)教学模式革新,打造“三维互动”教学场域。开设临床、科研“思悟大讲堂”,定期邀请国内外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临床一线的资深医生,为学生带来前沿的学术讲座和实践经验分享,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开设“翻转课堂”,建立跨校学生学术共同体,学生自我推荐开展院内讲座,邀请其他院校优秀学生共同交流,促进不同院校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经验分享,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临床带教赋能”工程,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带教助理,完成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指导、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教任务,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

3)资源转化革新,搭建“三阶转化”实践机制。通过我校科创中心、成果转化部等平台,建立中西医结合专业"三阶转化"机制。在原始转化层,打造“医教研互嵌”路径,建立“临床问题→科研课题→教学案例”转化链条,鼓励学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实际问题,将其转化为科研课题。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深度开发层,学校、附属医院和企业联合成立联合实验室,帮助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专利申请和商业转化,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创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在生态构建层,开展“建立创业孵化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孵化支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使学生学生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立项、研发、转化完整过程中。

4)成长模式革新,打造“三力联动”成长路径。通过“三力联动”,打造学生“身心共育”的新范式。从“协作维度”入手,通过“真实医疗场景多学科协作”“跨校科研项目研究”“小组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模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力”;从“研学维度”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开展周工作及学习总结交流,锤炼学生的分析、汇总、解决问题能力,打造“终身学习力”;从“体能维度”入手,每周定期集体练习八段锦、太极拳,每天开展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练习,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力”,塑造学生“强健的体格、智慧的大脑、坚强的意志、精湛的技艺”。

三、成果的创新点

该成果通过“三链融合”打破学科藩篱,借助“三维互动”重构教育生态,依托“三阶转化”释放创新势能,凭借“三力联动”实现协作赋能、研学续航、体魄筑基。培育出具有自信自强、整合思维、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打造“文化筑基-实践锻造-创新孵化-自我成才”的培养闭环,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医学教育变革范式,为新时代中西医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1.体系培养范式创新。以中医药文化为根基,将文化根脉链(课程思政铸魂)、人才评价链(临床科研双能导向)与临床实践链(院校-医院-医联体贯通)深度融合,形成闭环式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医学教育中“文化-理论-实践”割裂的壁垒,通过文化解码内化医者精神,通过“双师制”与“执业医师-医联体”阶梯式实践路径,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既有专业定力又具备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研究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提升至98%,10年来,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全部实现毕业即就业,且实现了从课堂到临床无缝衔接。

2.教学生态跨界创新。“学术资源整合—思悟大讲堂—翻转课堂共生体系”为轴心,打破院校壁垒,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跨校协同创新生态。与国内外顶尖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盟,共享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文献库、病例数据库、技术专利库,搭建“云端学术资源池”,实现跨区域、跨学科的知识互通。邀请三甲医院名医、药企研发专家、政策研究者组成“跨界导师团”,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案例开发及科研指导,形成“学界+业界+政界”的多元师资网络。利用AI辅助诊疗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室、远程医疗协作平台等技术工具,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与科研环境,推动传统医学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3.育人机制集成创新。依托“原始转化层(医教研互嵌)→深度开发层(校企联合实验室)→生态构建层(创业孵化)”三级资源转化链条,推动科研成果从课堂到市场的全流程落地。构建“临床问题→科研课题→教学案例→商业转化”的闭环链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协同。以 团队协作力(多学科协作)、终身学习力(个性化学习计划)、身体素质力(传统功法训练)为核心,打造“身心共育”的医学人才成长范式。突破传统医学教育重专业轻素质的局限,将中医养生文化(如八段锦、太极拳)融入体能训练,通过“跨校科研协作”与“小组案例分析”强化团队实战能力,塑造兼具 智慧头脑、强健体魄、坚韧意志的新时代医者。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激发师资队伍活力,教学成绩斐然。完善“引育留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优化师资结构,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坚持把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培训,开展教学研究,做到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倡导价值的体现者、培养能力的展示者、传授知识的拥有者。近五年获批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 3 门,1 人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2 人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优秀教师,1 人获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2.彰显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培养水平。将医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在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创新思维火花不断迸发,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涨。近五年来,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4 项、校长奖学金 1 项,山东省优秀毕业生 1 人,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2 项,校级优秀论文 1 项,参加各项研究生大赛获得奖励 2 项,明显提高发表论文水平。在校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公益义诊活动情,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100%。

3.医教研交叉融合,创新成果显著。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结构,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推动多学科融合、校院融合、校企融合,进一步完善以中西医结合类专业为主,医文结合、医理渗透的专业体系。不断强化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通过依托国家高水平学科、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等项目为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成效。积极推进兼备“医术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以专业理论能力、创新创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人文素养能力、身体素质能力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学习好、身体好、思想好”的人才培养特色。

4.成果在各级培养单位得到充分肯定。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作为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其教育管理取得的成效得到学校认可,近年来,医教研协同育人机制,在本校研究生管理及直属附院以及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2024级研究生中得到系统应用,获得了良好效果。各单位在研究生大赛、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多种研究生培养成果中得到很大提升。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济南格茵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山东亚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济南光机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科研机构、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联合获批了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济南市市校融合发展项目等多个产学研项目。